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项目列表  
质量标准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日期:2007-02-12         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十一五鈥櫰诩洌叩冉逃⒄挂婀岢孤涫悼蒲Х⒄构郏惺蛋阎氐惴旁谔岣咧柿可?#8221;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2007125日下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同时,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希望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本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积极参与,带动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

“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具体地讲,将建设七大系统:即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大学英语与网络教育网上考试系统,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管系统,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终身学习服务系统;资助15000名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试验;建设10000种高质量教材、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000个特色专业点;资助3000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开展对口支援交流;遴选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奖励500名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以下九大目标:①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②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③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④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⑤推进各种科技和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⑥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⑦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⑧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⑨通过对口支援,为西部高校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干部,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学校首先要根据“质量工程”的项目规划、基本任务、目标和相关项目建设指南,先行立项开展建设,学校申报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按照一定程序择优推荐,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并提出立项建议方案,由教育部立项实施。通过这种方式,将形成学校、地方和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完整体系,引导和带动学校和地方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作,扩大“质量工程”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为做好实施“质量工程”的各项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将联合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质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量上来。各地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各方面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切实解决高等学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为高校办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强化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把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政策,努力开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附件列表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