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项目列表  
质量标准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实践出真知 创新出人才
日期:2008-04-14         来源:浙工大教务处
 

《微生物学》是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依托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两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课程1983年开设,2003年入选浙江省精品课程,2007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多年来,《微生物学》课程组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创新出人才”的改革思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课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通过革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学科动态;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师生互动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构建和谐发展的教师团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何以谓之?我以为,除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应具有宽宏的气度,这是高尚师德的重要内涵。”这是课程负责人沈寅初院士关于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

师德是立教之本。沈院士言传身教,提倡“育人先做人,育人先育己”,要求全组教师以德立教、以身示教。近5年,课程组先后有3位教师入党,党员比例达56%1名教师获校“师德”先进个人,2名教师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微生物学》课程组共有教师16人、教辅2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11人,大多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师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性强。课程组重视引进和个性化人才培养,针对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专长,量身定制其个人发展的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跟踪考核。新老教师拜师结对,互帮互学,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站稳讲台;新教师带给老教师更新、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和谐提高。

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学术水平的提高。精湛的学术造诣来于科研活动中的创新积累。唯有经常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思想和观点。高深的学术水平可将教学内容与前沿、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为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课程组倡导教师“走出去,请进来”。沈院士每年都亲自邀请数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例如,日本总理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中隆治等。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国门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开阔视野,把握学科脉搏。

在沈院士带领下,近5年课程组主持或承担国家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2 、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论文2篇,专利21项。

课程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在职攻博,有计划、有目标的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实力,促进团队和谐发展。近5年,课程组3位教师先后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位教师入选“校中青年学术骨干”;8位教师在职提高,其中3位已获得博士学位,1位获得硕士学位,5位国外留学归国;2位教师晋升教授,5位教师晋升副教授,使课程组教师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课程组以研究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为拓宽眼界、促进交流合作,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骨干教师培训等,多次向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微生物学》教学名师取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有17项,内容涉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网站的建立、教学课件及数据库建设等。课程曾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高校自制教学多媒体软件三等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各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论文22篇,出版教材8部。5位教师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十佳”称号,2位教师获省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胜奖,1位教师获“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

《微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21世纪以来,生命现象、生物规律的多样性以及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教学内容更新快、信息大、各种专业名词和概念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和对各大类微生物的描述,课程组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课程组收集和自摄了10000多幅图片,从中选择2000多幅图片,制作了《微生物学教程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应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采用色彩逼真、声形并茂的真实显微图片、视频和模式动画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各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该课件已2006年由高教出版社选送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目前已经通过二审,正在出版中。

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双方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逻辑推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允许置疑,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更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驰骋于发散性思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应用已学的各门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微生物学的问题。课程还建立信息多、内容新的微生物学教学辅导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平台,网站的点击率高达147193人次。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考核方式增加了综合能力的测验。学期开始给学生布置课题,自行设计一个微生物产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设计一个有用的微生物新产品;学期下旬以项目可行性报告形式写出研制该产品的社会意义、经济效益、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情况、研究路线、生产工艺、产品形式、产品质量标准等;期末以答辩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进行项目的论证。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微生物产品、进行产品论证等手段,提高学生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知识消化、报告撰写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设计的产品是否可行,可以通过创新课程验证。创新课程《工业与环境微生物选育和应用》就是一门《微生物学》课程的配套课程。创新课程中,学生可以自选课题、自拟方案、自定时间、自主实验的课程,鼓励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设计思路,申请学生课外科技项目,在开放实验室自主从事微生物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学习成果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创新课程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年间,数百人进行了创新课程的学习,共立项145 项,获奖17人次,其中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校“运河杯”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1项。
 
 
附件列表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